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古至今从未断流,陶瓷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符号之一。“一部中国陶瓷史,半卷峰峦在景德。”因瓷而名、因瓷而兴、因瓷而立的景德镇在千年前就写下了“匠从八方来,器成天下走”的传奇故事。近日,“新时代、新媒体、新史迹”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大型人文访谈栏目组抵达景德镇,在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冶陶史的“千年瓷都”展开采访。
据悉,“新时代、新媒体、新史迹”守护者传播计划由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主办,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根本宗旨,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助力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、赋能社会。守护者传播计划在于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传播与参与生态。一方面,它精心打造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大型人文访谈栏目,另一方面,该计划将举办“文化遗产守护者”主题展览,让文化遗产从“被保护”的静态状态走向“被激活”的动态发展,从“博物馆里的记忆”转变为“生活中的元素”,在新时代的文化语境中绽放中华文明的新光芒,为民族复兴筑牢文化根基。
作为“新时代、新媒体、新史迹”守护者传播计划的核心,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栏目组此行拍摄,不仅是为了追寻中华文明传承中那些依然炽热的“守护”之心,更是为了走近创作者,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守护者形象,讲好守护者故事,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。通过营造保护、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,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。
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大型人文访谈栏目通过深度对话文化传承中的创作者、传播者、分享者和使用者,以访谈记录的形式展现他们的成长之路、成功之作、心路历程、守护信念等,塑造鲜活真实的“守护者”形象与精神,并将这份打动人心的力量展现并传递给观众。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栏目划分为:《大国陶瓷》《大国巨匠》《大国非遗》《大国荣耀》《大国小康》等核心板块,作为多元内容呈现与深化传播的切实载体,让守护被看见,让传承被共鸣。
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目标非常明确:以新媒体赋能传统文化,推动文化遗产从“被保护”走向“被激活”,使其真正融入现代生活、当代语境。而景德镇,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注脚。作为中国陶瓷文化的核心代表,景德镇不仅以“瓷都”之名享誉世界,更在千年窑火中见证了中华器物的演变与传承。这里沉淀的不仅是“明如镜、薄如纸、声如磬“的技艺巅峰,更是一种持续演进的文化传承生命力。
在拍摄现场,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栏目组见到了景德镇陶瓷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汪浩。他深耕陶瓷艺术二十余年,是2024年央视春晚“春碗”的作者,作品曾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,更斩获首届 “CHINA·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展”金奖,也曾让浑天仪在一千九百年后重焕光辉。
镜头缓缓推进,捕捉他指尖抚过浑天仪酒器的细腻动作,捕捉他讲述釉色调试时眼中的光,捕捉龙纹雕刻背后0.3毫米的极限挑战。面对栏目组的采访,汪浩坦言,最难的不是造型,而是那一抹“玄穹铜沁釉”——筛选了六十多种材料,前后进行十六次釉料实验,才达到棕底隐青的效果,接近心中的理想,既有青铜器的光泽度,又有夜空中深邃的神秘感。他说“我们宁愿少而精,也不愿粗制滥造。”这些话,不是台词,而是一个“守护者”的真实独白。
在访谈中,汪浩还深情回忆起创作浑天仪的初衷:“浑天仪作为中国古代天文观测的瑰宝,是世界首台自动天文仪器,比西方同类发明早1500年。当我得知张衡博物馆想要复原这样一件科技重器时,深感这不仅是对古代天文科技的致敬,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。”谈及创作过程中最大的挑战,他特别提到“龙纹雕刻”的工艺难点:“龙纹雕刻有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,龙须最细的地方仅仅只有0.3毫米,需要用特殊的工具才能雕刻出来。”有一次因为1毫米的偏差,整窑60多件作品全部作废,但想到张衡当年“数载研仪”的执着,他觉得自己也必须守住这口气。
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栏目组的这次拍摄,远远不止于完成一期节目。它是一次媒体对文化根系的回归,是一场有温度、有态度的文明叩访。在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代、技艺凋零的今天,栏目组用镜头语言传递出一种信念:守护,不是把历史锁进橱窗,而是让它走进生活;传承,不是机械地复制传统,而是创造性地接续文明。正如栏目所倡导的:“在行动中守护,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!”媒体的责任,不仅是记录,更是唤醒;不仅是传播,更是参与。
此次景德镇之行只是一个开始。未来,“新时代、新媒体、新史迹”《守护者传播计划》将继续走近更多文化传承的创作者、传播者、分享者和使用者,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成长之路、成功之作与心路历程,深度挖掘他们的守护信念与文化情怀。通过讲述一个个真实而动人的守护者故事,栏目致力于搭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桥梁,让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,真正实现“在行动中守护,共守中华文脉,共护大国之魂,让文明薪火代代相传!”